英才聚边城,新思潮涌。近日,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在云南腾冲举行,56位两院院士共赴科技盛宴,弘扬科学精神,碰撞思维火花,纵论科技引领未来。

80多年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日军炮火下西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短短8年时间培养了172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之栋梁。如今,三校精英再聚西南边陲,发起腾冲科学家论坛,以“科技界的达沃斯论坛”为目标,传承发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学术精神。在三校支持下,中科协、云南省政府成功举办了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
“云南,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助于科学家既仰望星空思考问题,又可以脚踏实地地从事一些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腾冲科学家论坛主席顾秉林说。

本届论坛主旨为“科技引领未来”,2022年度论坛主题为“科学·大健康”,共设置了校长论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论坛等10个分论坛及系列活动。论坛群英荟萃,共吸引国内外1300余名嘉宾以线上线下方式出席,包括56位两院院士,22位高校校长,32位知名企业家,以及马来西亚、缅甸等6国的驻昆总领事、领事。
热烈浓郁的学术氛围洋溢在各个分论坛,院士和专家学者们围绕科技前沿热点话题开展深度讨论交流。
“以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将医学创新和物理技术创新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借‘数字地球’平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专家学者就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医学材料、生物多样性等分享真知灼见。

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论坛以“医药同源共创澜湄健康未来”为主题,邀请中国、缅甸、老挝等多国专家围绕如何推动传统医药在澜湄区域和全球地区对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展开探讨。校长论坛上,90余所大学校长围绕“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为云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医学材料与技术创新论坛以“材料科学与大健康产业”为主题,探讨了如何依托技术创新更好发挥医学材料在大健康领域的积极作用。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诸多院士专家探讨了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并就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分享路径与对策。
此外,国际前沿科学论坛立足全球视野,就“数字丝路”“微生物组与病虫害的控制”“储能新材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进行讨论,推动前沿科学助力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论坛中,专家院士们认为要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温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以“温泉康养与中医药康养”为主题,积极探索大健康产业跨界融合,助力腾冲打造世界温泉之都。绿色食品与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论坛针对“未来食品”和“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等话题进行研讨,以现代中国食品体系等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稳致远。企业家创新论坛吸引了一批科技企业代表,就“医疗创新”“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大健康投资”等话题进行热烈讨论,以大创新支撑大发展。
汇才聚才,更要留住人才。论坛共促成人才智力引进项目220项,引进院士专家团队10个,高层次人才130余名;共促成招商引资项目78项,涵盖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顾秉林、许智宏、饶子和3位院士倡议设立腾冲科学大奖,计划每年评奖1次,奖励2-3位科学家。该奖项将重点围绕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奖励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贡献卓著的科学家。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对此感受颇深,“要充分发挥出云南的地理区位优势,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关键,尤其在科技支撑方面,为人才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至关重要。”
近十年来,云南以科技创新点燃发展新引擎,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10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建成全国最大的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培育国内首个高维A玉米品种,并实现科技特派员对云南全省8502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澜沧模式”“会泽模式”成为云南科技扶贫样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跃迁、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加快重塑产业形态和全球经济格局,这为具有显著资源优势的云南加快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
仰望星空,擘画科技苍穹。一股股科技之潮涌入云岭大地,惠及人民、助力创新、引领未来。